查看原文
其他

【东台记忆】追忆往昔,梁垛河的前世今生!

杜哈梅 东台时空 2022-07-18

点击上方免费订阅"东台时空"


那年,那月

我们深深扎根于东台这片热土,

留住的是岁月的记忆。

不同时间的我们,

却在同一个空间,

经历梁垛河的点滴,

悠悠几十载,怎能不怀念

◆◆◆◆

梁垛河印记

杜哈梅


梁垛河的前世今生


  据嘉庆《东台县志》记载了当时梁垛场的大致范围:场东九十余里至沿海马路。这一路向东的灶、团等的盐,通过梁垛河运至梁垛场,再通过串场河或是西十八里河到泰东河,再沿长江转销两湖等地。



秋风瑟瑟中的东台县向东船闸


  这条古老的梁垛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梁垛河的位置,他的古遗址在今天的梁垛部分村落还有印记可寻,大致是在今天的殷城、陶灶、庆丰一条线上。而现在叫的梁垛河是在1970年左右开挖,是一条和子午线完全平行的“人工河”,他西起通榆河(范公段,和正在建设的610跨通榆河大桥南侧毗邻),一直平行向东至弶港梁垛闸奔流到大海,全长55公里。两端设置闸道,东端的叫梁垛闸,西端的叫向东闸。


何为“人工河”


  也许“人工河”对现在的朋友真的陌生,当时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开挖河道全是靠人力。在我国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人定胜天”的无产阶级的乐观豪迈的口号下,里下河区域的老百姓自行发明的这个词语“上河工”便应运而生。上河工在东台的方言字典中已快要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八零后可能有所耳闻,但九零后听起来可能就比较费解了。



1972年竣工字迹清晰可见


  地处里下河区域的东台地区,在西乡区域是个十足的锅底洼,一旦遇到涝灾,水排不出去,就会发生洪灾。只有疏通河道,将水排到大海里方可保丰收。于是东台境内出现了水利建设的高潮,相继这段时间的通榆河、头富河等的河道都是这个时间段完成的。




  上河工时的劳动场面可谓壮观之,你可以居高临下看到的都是人头传动,放线的放线,挖泥的挖泥,挑土的挑土,吆喝的吆喝,记录的记录,送水的送水,场面为之壮观。但上河工一个字“苦”,这个苦曾经在我的幼小心灵处受到极大的震撼,母亲曾经嘱咐我,不好好读书,你就等着去“上河工”,还有我们村上一个人高马大的壮汉就是因为去弶港“上河工”劳累过度而人渐消瘦,染病而亡。还有外公去大丰的黄沙港“上河工”染了一辈子都无法治愈的心病。但要是你家是烈属亦或有人去部队当兵,或在村委乡府能谋上个一官半职,这“上河工”的苦差就可免了。时至今日,现在的河道开挖都是大型机器冲涮,减免了过重的劳动力。于是“上河工”也就渐渐的从东台的方言中慢慢淡出。


梁垛河上向东船闸记忆


  我没有去过梁垛河最东边的梁垛河闸,但我熟悉梁垛河最西侧的向东闸。这里记录了我的童年记忆,有我理解的放水过闸的原理,还有童年玩伴的两小无猜。向东闸只是个官方的名字,一般人可能天天在那走过都不一定叫的出他的名字,人们约定俗称叫它 “闸口”。远嫁西乡的说她是闸口那边的,基本就知道她娘家的方位位置;台城下乡垂钓说到闸口去,那河多,鱼肥,骑个电动车也就是半个小时不到的路程;远在东乡的老百姓亦称“不远,往北里把路就到东台城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闸口,河水悠悠,伴随着春夏秋冬,依然是童年记忆深处令人神往的地方。



东台县向东船闸字迹依然可见


  说起神往有原因二,一是在八十年代还没有通电灯的时候,闸口周围的居民居然能够拉起电线,接上电灯,这绝对是现在的大康生活。二是暑假里每天闸口大院内的录像厅可以放录像,大多放的是港台武打功夫片,这对连电视都很陌生的我们能够看上录像,兴奋不已。于是你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神勇的我们在下午两点钟就像水波梁山的好汉,齐聚录像厅,比划着今天要放的录像内容,演绎着时代的童真。

  当船只从西口岸要过闸的时候先停泊在桥西侧的码头上,码头两侧是水泥浇筑的阶梯石梯,船一停岸,两侧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白花花的大馒头,有绿油油的蔬菜,有野生的河虾,一片繁忙的码头景象,有点像《多收了三五斗》所描述的场景,随着河水的波动夹杂着河面上的菜叶帮子,混合着挂浆船滴漏的柴油晃悠晃悠的拍打着岸边,祥和的河面透漏出现代文明的气息。船主稍做停留后就排队进闸,这时西侧的船闸开闸,汹涌的河水随着闸门的打开,一起涌进闸道内。




  闸道从西闸到东闸二百米长去,北侧就是过闸上岸买票的行政部门,往往进入闸道的船都要进去买票,仍后验票等待东侧的闸门开闸过闸。不知道这两百多米的闸道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的欢声笑语。每天的每天都在演绎这同样的又不一样的故事。要是碰到那种像小火车的小火轮那么长怎么过过闸道?不要紧,在中间接船处将绳索解开,分两路进闸。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和奶奶去那卖丝瓜,奶奶负责秤丝瓜,我负责送丝瓜,那双没有穿鞋子的小脚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船家,小脚疼了多少次。而如今那双小脚已经成了大脚,那双秤丝瓜的小手在今年再也寻不见了。而船出东闸门,就可以一马平川向动奔了。

  闸口内的环境大多种植的是冬柏,美人蕉,水杉树,春来鸟语花香,夏来大树底下好乘凉,秋来闸道两忙忙,冬来迎春纳吉祥。

  沿着闸门向东几乎每经过一个村落就是一个集市口,唐柳村,陶灶村,安云村……

  意想不到的是出出了闸东一里路处的唐柳(老地名是胡家墩)在80年前的今天谱写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唐柳人民打鬼子,可歌可泣。

  今天看到的闸口似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完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的使命后稍许调整也许在整装待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似乎80年代的辉煌还在延续……站立桥头,向西远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在眼前;漫步河堤,“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讯息在梁垛河和通榆河交接处依然洪波涌动;过了船闸,一路向东,恰是大江东去,勇力潮头!

◆互动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相关热点

社保查询 | 交通查询 | 百科知识 服务电话 | 生活健康

东台时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